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度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核心发现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核心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它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揭示了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超出自身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即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并预见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不仅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的众多重要理论成果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其最核心、最具开创性的两大发现,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第一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它颠覆了以往唯心史观的观点,将物质生产力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
1.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取决于其物质生产能力。人们必须首先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才能进行政治、文化、科学等活动。因此,社会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也制约着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例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社会组织形式也非常简单。而随着农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大幅提高,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
2. 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分配方式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此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是指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念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思想文化等,都是由其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例如,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上层建筑是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教教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和自由主义思想等。
4. 社会形态的演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即:
-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没有私有制和阶级。
- 奴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
- 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土地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形成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
-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劳动,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 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将消灭阶级、国家和私有制,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它不再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或英雄人物的表演,而是将其看作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推动社会前进的客观过程。这为无产阶级认识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解释了资本家利润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
1. 劳动价值论:价值的源泉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前,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衬衫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件衬衫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缝制这件衬衫的工人用了多长时间决定的。如果一个工人效率很高,很快就缝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件衬衫的价值就低,它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再拥有生产资料,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给资本家。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繁衍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也就是维持工人和他的家庭生存所需要的费用。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即劳动本身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并且其价值大于自身的价值。
这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点。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获得了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其劳动力的权利。而这个“一定时间”是资本家支付工资的依据,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往往超过了其劳动力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质。工人所付出的劳动,一方面创造了等同于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用于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另一方面,工人还能创造出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在工作的前4小时,他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他的劳动力价值(即他一天的工资)。这4小时的劳动被称为“必要劳动时间”。然而,他还需要继续工作4小时,在这4小时里,他创造的价值不再用于补偿他的工资,而是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这4小时的劳动被称为“剩余劳动时间”,由此产生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和劳动力,然后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价值包含了固定资本(机器折旧等)的转移价值、可变资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的转移价值,以及新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正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获得了利润。
4. 资本积累与阶级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利润的唯一来源。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即把一部分剩余价值重新投入到生产中,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也会相应加剧,这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粉碎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虚伪面纱。它使得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的贫困并非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这为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最直接、最深刻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的内在联系与深远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并非孤立的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1. 历史唯物主义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社会历史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历史的暂时性。正是基于这种历史观,马克思才能够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发现其剥削的秘密。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剩余价值理论就可能被看作是某种永恒的经济规律,而无法揭示其作为资本主义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的本质。
2. 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
剩余价值理论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这种阶级矛盾正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等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阐释和验证。它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揭示了社会变革的经济根源。
3. 共同指引革命斗争的方向
这两大发现共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唤醒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指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没有剥削的新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两大发现结合起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4.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对人类思想史、社会科学和世界革命运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至今,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仍然是分析社会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有力工具。剩余价值理论则持续地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探讨社会公平和经济公正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时至今日,尽管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所揭示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以及在某些资本主义形态下依然存在的剥削现象,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这两大发现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