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综合>正文

清单计算和定额计价的区别是什么?工程造价的核心对比

2025-11-10 01:47:08 互联网 未知 综合

清单计算和定额计价的区别是什么?工程造价的核心对比

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清单计价以工程量清单为基础,套用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组价;而定额计价是以国家或行业发布的定额为基础,综合考虑人工、材料、机械等要素的消耗量及价格信息进行组价。

在建筑工程造价领域,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是两种主要的计价模式。它们在计价依据、计价方法、合同计价方式以及在市场中的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进行工程造价、有效进行招投标以及合理控制工程成本至关重要。

一、计价依据的根本差异

两种计价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其计价的“基础”或“依据”。

1. 清单计价的依据

清单计价的核心是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是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将构成工程项目的各项具体内容(如土方开挖、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装饰工程等)分解为具体的、可计量的工作项目,并列出其工程数量。清单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对应着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其相应的工程量。

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计价的重点在于确定市场价格信息。这包括:

  • 人工费: 按照市场行情,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地区的劳动报酬水平进行确定。
  • 材料费: 依据市场实际的材料价格,参考市场信息价、询价或中标价来确定。
  • 机械使用费: 根据市场化的机械台班价格,结合实际使用时间、效率等进行测算。
  • 管理费和利润: 通常按照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以一定的比例计取。

简单来说,清单计价是“项目(工程量)+市场价格”的组合。

2. 定额计价的依据

定额计价的基础是国家或行业发布的工程定额。定额是根据国家或行业的技术经济水平,规定一定时期内,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完成某一独立产品(或工作项目)所需的消耗量(如人工、材料、机械)及相应的价格。定额通常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定额、装饰工程定额等。

定额本身包含了完成单位工程量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也称为“消耗量定额”),并往往附带了相应的综合价格(也称为“综合单价”)。在定额计价中,计价员需要:

  • 根据设计图纸和国家(或地方)颁发的定额,确定项目的工程量
  • 查找与工程项目对应的定额项目,并将其中的消耗量乘以工程量,计算出总的消耗量。
  • 将计算出的消耗量乘以定额中的单价(或依据市场价格调整后的价格)来计算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
  • 在此基础上,再按规定费率计取管理费、利润、税金等。

定额计价可以理解为“定额消耗量 × 定额单价”或者“定额消耗量 × 市场调整价”。

二、计价方法的差异

两种计价模式在具体计算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1. 清单计价的计算方法

清单计价是一种“按工程量计算,按市场价格计价”的模式。其核心计算步骤如下:

  1. 列出工程量清单: 设计单位根据图纸和规范,编制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明确每个项目的名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
  2. 确定单价: 投标单位(承包方)在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市场行情、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对清单中的每个项目报出一个综合单价。这个综合单价包含了该项目完成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以及一定的风险因素。
  3. 计算总价: 工程总价等于“各项目工程量 × 对应项目的综合单价”的总和。

特点: 突出市场化,强调承包商的自主报价能力,合同价易于根据实际工程量的增减进行调整(多退少补)。

2. 定额计价的计算方法

定额计价是一种“先定消耗量,再套用价格”的模式。其计算步骤通常是:

  1. 确定工程量: 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2. 套用定额: 查找与工程项目相对应的定额子目,将计算出的工程量套用到定额中。
  3. 计算分项合价: 将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乘以相应的单价,并计算出各个项目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然后,将这些费用累加,加上措施费、管理费、利润、税金等,得出分项工程的合价。
  4. 汇总计算: 将所有分项工程的合价累加,得到工程的总造价。

特点: 依据性强,计算相对标准化,但价格信息可能滞后于市场真实价格,价格调整相对复杂。

三、合同计价方式的差异

这两种计价模式在实际的工程合同中,形成了不同的计价方式。

1. 清单计价下的合同计价

清单计价模式下,常见的合同计价方式是“工程量清单计价合同”,也称为“单价合同”。其主要特点是:

  • 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经根据工程量清单和投标单位报出的综合单价,计算出了一个合同总价(估算总价)。
  •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实际工程量与清单工程量有±15%(或其他合同约定的幅度)的浮动,合同价款将按照约定的综合单价进行调整。如果工程量变动超过约定幅度,可能需要重新协商单价。
  • 这种方式鼓励承包商高效、优质地完成工作,因为无论其内部成本控制如何,只要按质按量完成,就能获得约定的单价。

2. 定额计价下的合同计价

定额计价模式下,通常形成的是“总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早期更倾向于总价合同,即在签订合同时,依据定额和市场价格(或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指导价)计算出一个合同总价,承包商在没有重大设计变更或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应按此总价完成工程。

但随着市场化改革,定额计价也逐渐融入了单价合同的理念,即允许在定额基础上,乘以一个投标系数(如下浮率或上浮率)来确定合同单价。然而,其根本计价逻辑仍基于定额。

主要特点: 在传统定额计价模式下,合同价的调整可能不如清单计价灵活,一旦确定,价格变动或工程量增减的处理相对繁琐,易引发争议。

四、在市场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清单计价已成为主流。

1. 清单计价的优势与普及

清单计价模式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以下优势:

  • 公平竞争: 投标人根据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便于公平比较。
  • 风险共担: 工程量增减引起的价款调整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风险共担。
  • 市场化导向: 鼓励承包商利用市场信息和自身优势进行报价,提高成本控制意识。
  • 透明度高: 合同价款的计算和调整有明确的依据。

因此,目前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清单计价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定额计价,成为主要的计价和招投标方式。

2. 定额计价的现状与演变

定额计价作为一种传统的计价模式,其优点在于规范性强,计算方法成熟,对造价人员的技能要求相对统一。在一些特定领域,例如某些专业工程、小型工程或作为概算、预算的参考依据时,仍有可能被使用。

然而,定额的编制周期长,难以完全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其价格信息往往滞后。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对定额价格进行市场化调整,例如发布市场价格信息,或通过调整系数来体现市场变化。

总的来说,定额计价正逐渐从主体地位过渡到辅助或参考地位,其核心的计价逻辑(消耗量概念)在清单计价中依然有所体现(例如,在确定综合单价时,承包商仍会参考定额的消耗量)。

五、总结性对比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两者的区别,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对比项 清单计价 定额计价
核心依据 工程量清单 + 市场价格信息 国家/行业发布的工程定额(包含消耗量和指导价)
计价方法 工程量 × 综合单价 定额消耗量 × 定额单价(或市场调整价)
价格构成 由承包商综合报价(含人工、材料、机械、管理、利润、风险等) 定额中的要素价格(可能需根据市场调整)
合同计价形式 以单价合同为主(工程量清单计价合同) 倾向于总价合同或有调整系数的合同
市场化程度 高,强调市场竞争和价格形成 相对较低,依赖定额的指导性
风险调整 通过工程量增减和单价调整进行 通过合同总价或系数调整,相对滞后
主导地位 当前主流,尤其在招投标阶段 逐渐成为辅助或参考依据

理解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的区别,是掌握工程造价知识的基础。随着行业的发展,清单计价以其市场化、精细化和透明化的优势,已成为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

清单计算和定额计价的区别是什么?工程造价的核心对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