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21

2023-04-07 14:36:10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21


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3-2035年)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告

    为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筑牢安全生态屏障,积极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我县编制了《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3-2035年) (征求意见稿)》,已向县级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2月10日一3月12日。相关意见建议请于3月12日24:00前发送至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标题请注明“反馈修复规划意见”)。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联系人:王松龙,联系电话:17340049648。

                                                                                                                      

色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2月10日

色达县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送审稿

色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〇二十二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  重大风险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基础分析

第二节  问题识别

第三节  综合评价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第四节  指标体系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全域系统性主要任务

第二节  生态空间主要任务

第三节  农业空间主要任务

第四节  城镇空间主要任务

第五节  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修复

第六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重点工程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第七章  资金测算

第一节 测算依据

第二节 投资测算

第三节 资金筹措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第五节  加强科技支撑

第六节  严格评估监管

第七节  鼓励公众参与

附表目录:

附表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附表2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表

附表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附表4   重点工程安排表

前  言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方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在立法方面,用最严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城乡融合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部署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达到国土空间生态品质的提升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合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开展特色专题研究,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统筹陆地、城乡空间以及流域上下游,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思路,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生态修复新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3-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基准年为2023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之间。色达县地处两省(四川省、青海省)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五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县、炉霍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日县、班玛县)结合部,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班玛县、达日县接壤,西、南分别与甘孜县、炉霍县毗邻,平均海拔3893m。色达县城距康定444km。全县土地南北长约259km,东西宽约116km。辖区面积9338.9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127米。辖2个镇、15个乡134个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日零时,色达县常住人口为64681人。

一、自然地理条件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属川西地槽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大部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县内珠日山高4961米。海拔3500米以下的色尔坝区,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山陡地薄,耕地零碎,含水保肥力差。海拔4000米以上为典型的丘原,相对高差500—1000米,分水岭也有平坝保存;4000—4600米属高山区,高寒沼泽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发育。4600米至雪线以下为高山寒漠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土壤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棕褐或黑褐色,土壤中含砾石量很高。

全县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线斜穿泥曲上红科;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线穿泥曲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右侧出现。三断层除色达—洛若—歌乐沱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两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地震烈度为6—8度。地质属海相沉积岩, 第四纪洪冲、冰川、泥石流堆积层,三叠系砂石、板岩和灰岩及少量印支花岗岩、松软破碎的沙石屑堆于高原面上,可取片、块、条石及砂、卵石料。

色达气候属大陆季风高原型,因受地形地势制约,气候垂直变化大。分四个气候带:高山草甸寒带、亚高山草甸寒带、森林草甸寒温带、山原凉温带。均受西风南支气流、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大气团影响。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温-0.1℃,一月均温-11.3℃, 七月均温9.8℃,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年均降水量646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值总数2451小时。年蒸发量1266.4毫米,为降水量的两倍。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冻、低温、寒潮和冰雹、洪涝等灾害,对牧草、农作物、人畜安全有一定影响。

县内有四大河流,河谷宽浅,多支汊和心滩。达曲、泥曲系雅砻江上游二级支流;色曲、杜曲系大渡河水系。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源头在桑次贡玛等地,流长230千米;达曲流经县西南部,流长90千米;色曲源于县内拖汝沟等三源,由北向南在歌乐沱注入杜曲,流长144千米;杜柯河从县内东北部流过,流长81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48万千瓦。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总体情况

色达县土地总面积877956.0368公顷,包含了13个一级类,其中湿地面积为32079.337公顷;耕地面积为1174.6397公顷;园地面积为3.5494公顷;林地面积为238260.3052公顷;草地面积共计573219.7375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共计62.7213公顷;工矿用地面积为124.2909公顷;住宅用地945.357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为152.3768公顷;特殊用地面积为245.634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944.98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1464.9864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18278.1171公顷。

1-1  色达县土地利用现状

1-1  色达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表  

单位:公顷

分类

色达县

一级类

二级类

湿地(00)

灌丛沼泽(0306)

60.8544

沼泽草地(0402)

23394.0753

内陆滩涂(1106)

1192.9483

沼泽地(1108)

7431.4591

小计

32079.3370

耕地(01)

旱地(0103)

1174.6397

小计

1174.6397

园地(02)

其他园地(0204)

3.5494

小计

3.5494

林地(03)

乔木林地(0301)

61536.0219

灌木林地(0305)

170021.4723

其他林地(0307)

6702.8110

小计

238260.3052

草地(04)

天然牧草地(0401)

572952.1893

人工牧草地(0403)

267.1042

其他草地(0404)

0.4439

小计

573219.7375

商业服务业用地(05)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

62.1954

物流仓储用地(0508)

0.5259

小计

62.7213

工矿用地(06)

工业用地(0601)

13.8957

采矿用地(0602)

110.3952

小计

124.2909

住宅用地(07)

城镇住宅用地(0701)

267.2749

农村宅基地(0702)

678.0829

小计

945.3577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

58.1474

科教文卫用地(08H2)

66.7983

公用设施用地(0809)

21.9046

公园与绿地(0810)

3.1465

广场用地(0810A)

2.3801

小计

152.3768

特殊用地(09)

245.6347

交通运输用地(10)

公路用地(1003)

937.3236

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

44.2690

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

9.2450

农村道路(1006)

954.1455

小计

1944.983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

河流水面(1101)

11403.7113

湖泊水面(1102)

28.2055

坑塘水面(1104)

23.3816

沟渠(1107)

0.5425

水工建筑用地(1109)

9.1455

小计

11464.9864

其他土地(12)

空闲地(1201)

0.1859

设施农用地(1202)

13.0505

田坎(1203)

133.6666

裸土地(1206)

2.3335

裸岩石砾地(1207)

18128.8806

小计

18278.1171

合计

877956.0368

按三大类统计,农林用地面积为813782.57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2.69%;建设用地面积为2530.36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29%;自然保护与保留地面积为61643.097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2%。

色达县人均土地面积约15.59公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9公顷和省平均水平0.58公顷;色达县人均耕地面积约0.02公顷,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公顷和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08公顷,土地资源紧张。

——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816312.939公顷,土地利用率92.98%。其他未利用的土地除去湿地和陆地水域,因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等原因,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2土地利用中农林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比重较大

全县已利用土地中,农林用地占主导地位,面积为813782.5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2.69%。在农林用地中又以牧草地为主,牧草地面积为573219.2935公顷,占农林用地70.44%。

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用途单一

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四川省、青海省交界处,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大部分为典型的丘状高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内由东南至西北海拔逐渐增高,地势逐渐复杂。地处色达县东南部的翁达镇、旭日乡、杨各乡等乡镇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度相对较好,全县耕地大多分布于此。全县耕地面积为1174.6397公顷,仅占全县总面积0.13%。色达县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畅,沼泽发育,以草地林地为主。

、森林资源

色达县森林面积313685.0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5.73%。其中公益林为256291.83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81.7%;商品林为57393.25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18.3%。

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7.14%。人均森林面积4.23公顷,远大于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5公顷及全省人均森林面积0.23公顷。主要分布区在县域东南部及西北部的霍西乡、翁达镇、大泽乡、然充乡等乡镇。

1-4  色达县森林资源现状图

、草地资源

县草地面积为573219.737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5.29%。其中天然牧草地占比最大,面积为572952.1893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99.95%;人工牧草地面积为267.1042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0.05%;其他草地最少,面积为0.4439公顷,占比不到全县草地面积的0.01%。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色达县中部及北部。

1-5  色达县草地资源现状图

、湿地资源

根据“三调”初步成果,色达县湿地总面积为32079.33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65%。其中灌丛沼泽面积为60.8544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0.19%;沼泽草地面积为23394.0753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72.93%;内陆滩涂面积为1192.9483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3.72%;沼泽地面积为7431.4591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23.17%。

、动植物资源

色达县生物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

动物兽类35种;鸟类82种;鱼类有斯氏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大渡裸裂尻鱼、青石爬鮡等。常见野生动物有猕猴、旱獭、岩羊、藏狐、狼、蓝马鸡等。

野生动物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兽类有雪豹、白唇鹿、林麝和马麝,属国家II级保护的兽类有黑熊、马熊、石貂、水獭、猞猁、水鹿、白臀鹿、鬣羚、岩羊等;属国家I级保护的鸟类有黑颈鹤和胡兀鹫,属国家II级保护的鸟类有鸢、雀鹰、秃鹫、高山兀鹫、血雉、猎隼、红隼、蓝马鸡、长尾林鸮、纵纹腹小鸮等。

色达县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高山柏、桦木、大果圆柏、高山栎、杂草草甸等。除此之外,色达县中药材丰富,如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雪莲花、大黄、党参等多种名贵药材在内的数百种药用植物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概况

县域河流分属雅砻江和大渡河两大水系,雅砻江水系的河流为尼曲、达曲;大渡河水系的河流为色曲、杜曲(杜柯河)。四条河流呈“川”字形纵贯色达县全境。河谷宽浅,多支多支汊和心滩,一级阶地发育,形成高原平坝。达曲河、尼曲河系雅砻江水系,泥曲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流长约230km,杜曲河、色曲河为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源于境内拖汝沟等地,流长144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m³,水能蕴藏63.479万kw,仅色曲河、泥曲河水能蕴藏量就在26万kw以上,流域面积100km²的支流达18条。

县域有高山湖泊十余个,面积均不大。且均在海拔4000m以上。其中最大的为霍西乡境的“四郎金错”,面积0.13km2。此外,尚有一些冰川湖和沼泽湖。沼泽湿地集中于县西北泥朵镇境,面积达100km2,为泥炭沼泽,为色达县提供了地表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

色达县境内总水量30.25亿m³,绝大部份可以利用。县境内主要江河雅砻江水系的达曲河、泥曲河,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杜柯河,县内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东南高、西北低,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在0.21~0.23之间,大致趋势由西向东递减。

县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6.05亿m³,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为21.44亿m³。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5万m³,水资源丰沛,而全县现状水资源利用量仅为0.096亿m³,人均综合用水量173m/a,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0.3%,全县各类工程的供水能力不到水资源总量的1%,色达县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76亿m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9%,色达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7082万m/a。总体来说,属水资源较丰富县。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黄金储存量大。色达县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金、多金属矿、锡、汞、石灰岩、大理岩、泥炭7种。矿产地有27处,其中岩金9处、砂金9处、铜金矿3处、多金属矿1处、锡矿1处、汞矿1处、石灰岩1处、大理岩1处、泥炭1处。原生矿产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南部,少数分布在县城西北部且以金矿占绝对优势,全县黄金藏量在10t以上,是著名的“黄金之乡”。境内几条大河色曲、泥曲、达曲及杜柯均产砂金,仅在色曲河就发现砂金矿床5处,其中大中型矿床有3处。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战略和州委、州府提出的“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发展格局,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统筹推进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规划目标全面完成,资源面积有效增长,生态效能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了大规模绿化、天然林保护、低产低效林改造、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69559269512.091507

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构建。色达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9559km2,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边界,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56平方公里。以大雪山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区、锦屏山水源保护区、沙鲁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雅砻江水源涵养保护区为重点,有效保护县域范围内主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水源,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

集中连片突出治理成效,投资3500万元,实施202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色达县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22511.4亩,投资360万元,实施2023年国有森林抚育补助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0000亩。

人工草地建设成果显著。开展退化草地改良和万亩中藏药业等项目,治理草地22.7万亩,建设草原网围栏22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4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土滩治理6.5万亩,毒害草治理3.1万亩开展草原鼠虫害190万亩,并聘用草管员1028人,加大草原的后续管护力度。

废弃矿山治理成绩突出。色达县将废旧矿区列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重点,采取“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景旅融合”的方式修复生态。开展石方回填、矿渣整治、削坡筑台等,废旧矿区治理声势浩大。水土流失、岩石裸露、乱石成堆等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回填石方328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后,又采取"建设生态植被+建设高产打贮草基地+封育补播恢复植被”的方式进行全面修复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植被平均高度增加15至20厘米,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实现了矿区生态恢复。又以景旅融合的方式,打造进藏游客网红打卡地。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770亩,配套建设木栈道603米、观景平台5个。

果根塘湿地治理取得重大成绩。实施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实现了“看得见水、看得见树、看得见草、看得见动物”的目标。高原种树不易,生态治理艺,色达县采取种草与种树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植被。先期种草,为后期种树打下基础。结合地理特点,试验选择青海云杉。在滩涂栽植青海云杉1.5万株后,又在坡地栽种了2.6万株。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在原有的各级河长巡河“四个一”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了河长制督察制度、会议制度、考核问责与激励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5项制度,扎实推进河道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道巡查保洁、河道生态修复和河道保护管理等工作,建立起了责任分解到位、责任主体到位、责任目标到位的河长制工作责任体系。

严格制定问题、目标、任务、责任“四张清单”,着力构建"1+4” 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模式。切实抓好水资源保护、河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 和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 在治理乱占、乱堆、乱采、乱建“四乱”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治理乱渔、乱放生、乱排污“三乱”,形成色达县“清七乱”河道整治工作格局。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并举,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美“四大目标”。

全面完成57条县管河流的河湖范围划界工作,推进15县管河流的“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编制和色拉沟健康评价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公示牌规范设置指导意见》要求,推行“河流身份证",规范设立82个河(段)长制公示牌。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让保护好色达河湖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了人有责、人参与、人共享的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位, 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全国生态综合补偿示范县,色达高原的天更湛蓝、水更清澈、空气更洁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覆盖实施河(湖)长制,全面加强长江上游“十年禁渔”行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被评为“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完成各类生态修复85万亩,泥拉坝湿地被评为四川十大最美湿地。把生态建设与群众增收相结合,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参与合作社林业工程项目,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群众增收、贫困户脱贫。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一、面临的机遇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新指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