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的城市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济南10月23日电
题: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朱基钗,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这些年,我多次到沿黄河省区考察,对新形势下解决好黄河流域生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
山东东营市垦利区境内黄河两岸(2018年6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他强调,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一直走到今天。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
从中游郑州到下游济南,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大河奔涌,奏响了新时代的澎湃乐章。
了却一桩心愿——“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
东营垦利,大河浩荡。
发源青藏高原,横贯九个省区,黄河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奔腾万里,在此汇入茫茫渤海。
“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日下午,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
时间回到7年前。
在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黄河汇入渤海,形成独特景观(2023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1855年,自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正是在兰考附近再次决口,改道从东营入海。
“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很重视、一直在思考。
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拍摄的黄河河道(2018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三江源头,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秦岭深处,强调保护“中央水塔”是“国之大者”;在甘肃,首次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黄河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深入调研与思考过程中,思路逐步明晰起来。
2023年9月,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郑州座谈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规划纲要。
朝霞下的黄河乾坤湾(2023年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不久前,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分上、中、下游,从水资源、污染防治、产业、交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细致入微的安排,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
与此同时,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各地大保护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我讲过,长江病了,黄河病更重。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坚持问题导向,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22日下午,面对前来参加座谈会的沿黄九省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总书记语重心长。
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一份不渝的初衷:
“这也是毛主席当年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原打算组织个马队视察黄河,深入调研一番,然后研究如何让黄河安澜。这个愿望后来没有实现。”
“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可以坐飞机、坐火车、坐船、坐汽车。当然,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守住一条红线——“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这是2023年8月28日拍摄的黄河宁夏银川段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沿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
海风吹拂,芦花摇曳,几只鸿雁、斑头雁栖息在水中小洲上,十分安详。
“我们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去年以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到这里来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
2023年10月21日在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拍摄的黑颈鹤。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最多的时候年游客量60万,我们限定了每天最大游客量。”
“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黄河口“水与鱼”的变化曲线折射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近年来,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与此同时,鱼卵仔稚鱼密度从每立方米3.8个增加到了10.8个。
“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了,大家认识统一了,也行动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沿黄群众最强烈的追求是青山碧水、蓝天净土。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在水草间栖息(2023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沿黄省区,每每谈及黄河,都会提到“保护”二字。他一再强调,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
郑州座谈会后,有关地方和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整治黄河流域“造湖大跃进”、支流“毛细血管”污染、宁蒙段滩区“乱占、乱建”、非法采矿、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这次济南座谈会上,大家又不约而同谈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有成就,有经验,也有亟待解决的难题。
“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这样一长串数字:黄河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而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
“尽管这样,用水效率仍然不高。西北农村曾经普遍打水窖,水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洗完脸洗完菜还要接着用。”结合亲身经历,总书记接着说,“我们那会儿在陕北用水,水舀出来,先舀一缸子准备刷牙,然后洗头洗脸再洗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水,在一些西部地区也是这样,人们的节水意识慢慢淡化了。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
谈及水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不懈抓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我们共产党人做事就是要为了全人类、为了子孙后代。
蹚出一条新路——“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
加快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2023年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这里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
农技人员介绍了示范区育种思路的转变——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总书记对此表示赞同:“这就像发展旱作农业,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广适宜的耐旱植物品种。”
沿着田间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边走边看。两侧平整广阔的地块上,苜蓿葱绿,藜麦泛红,田菁长势喜人。
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2023年3月31日,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一排抽油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农业部门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勉励道。
不仅农业要高质高效,工业也要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60年前,位于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被发现,新中国又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渤海之滨展开。
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当年我们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们国家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石油战线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从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见证了石油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向总书记介绍了他们正在重点攻关的页岩油勘探开发项目,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
“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我们石油能源产业来说,下一步就是要把技术搞上去,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同时按照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
为实地了解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沿着铁梯登上10多米高的钻井平台,察看设备运行情况,走进司钻室同正在作业的石油工人亲切交流。
“铁人王进喜那会儿拿的是大刹把,看看现在的自动化设备和工作条件。”总书记赞叹道。
海风阵阵,机器轰鸣。
习近平总书记高声勉励大家:“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为了一份牵挂——“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黄河在山东奔流入海之前,河道自西南折向东北,加之河床高于地面,极易发生凌汛。“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居民艰苦生活的写照。
上世纪70年代,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东营市又对66个房台村进行拆迁改造,目前已建设完成3个安置社区。
搬迁群众住房、生活条件怎么样?有没有稳定收入?总书记十分关心。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3个安置社区之一的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党群活动中心、幼儿园、养老院、卫生室、健身室、青少年之家、超市等一应俱全。
“基础设施很齐全。”总书记边走边看。
社区老年人餐厅里,午餐已经上齐:土豆炖排骨、白菜豆腐汤,主食是馒头。
社区书记张麦荣告诉总书记,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吃午餐,每顿两个菜,每天不重样儿,一顿只收十块钱,低保、五保老人只收一块钱。
“土豆炖鸡、冬瓜炒肉、全羊汤……菜品不错啊,营养有保障了!”看着墙上的菜单,总书记笑着说。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
草编加工合作社里,正在用蒲草编织书架的居民刘爱英见到总书记十分激动。这份就在家门口的工作,刘爱英已经干了近3年。
“这书架挺轻巧的,工艺很好!”总书记夸赞道。
刘爱英告诉总书记,靠着这手艺,一个月能赚1500多元。
“现在社区里大家都不愁工作,年轻人出去打工,老年人就近打零工,很多活儿都找上门来,还有针对中老年人的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张麦荣在一旁补充道。
走进社区群众许建峰家,习近平总书记将三室两厅的房子看了个遍:“房子质量好吗?”
这是2018年6月24日拍摄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城市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非常好!”
许建峰一边回答,一边拿出老照片,讲起自家两次搬迁的故事:1978年,父辈那一代响应国家号召,从滩区搬到了房台村,那是4间土坯房;2016年,在政府资助下,只花了7万多元就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
“我父母常说,没想到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变化太大了,就像做梦一样。真心感谢共产党!”
社区广场上,掌声欢呼声响起,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总书记同乡亲们说,“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这些年,我多次到沿黄河省区考察,对新形势下解决好黄河流域生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国际湿地城市|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的生态之城_林草科普_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11月5日-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将在中国武汉举办。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13个,位居第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微信公众号为您逐个介绍这些国际湿地城市。
城市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与大海交汇处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民族母亲河精心塑造的国际湿地城市。她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西南岸,陆域总面积8243.2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12.67千米。湿地是东营最大的生态特色,具有原生性、稀有性和国际重要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
湿地资源
山东东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约占山东省的1/4,是全省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市。目前,东营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0处、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森林公园5处、饮用水源保护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处、湿地保护小区59处,形成了海陆兼顾的基本湿地保护框架体系。总面积15.3万公顷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
湿地保护
1983年建市初,东营就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湿地之城,生态之城”。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其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坚持多措并举,科学修复湿地。东营市充分利用每年黄河调水调沙的契机,探索性地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过水试验,有效恢复大汶流、黄河故道等区域湿地35万亩,成为全国湿地恢复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深入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和水系连通工程。城市内湿地星罗棋布,休闲绿道串联生态公园、街头游园连接居住小区,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每一位来到东营的宾朋,都能切身感受到东营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东营市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湿地“奇、特、旷、野、新”的美学特征,以黄河入海、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景观为依托建立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迅速成长为我国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区之一。
在黄河入海口,看黄蓝交汇的神奇景观 - 马蜂窝黄河从雪域高原奔腾而来,在东营汇入渤海,泥沙累积,沧海桑田,形成了这一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是山东东营。是黄河的入海口城市,因胜利油田而建市,如今成为中国最美生态城市之一。
受疫情影响,国际旅游停摆,国内休闲度假成为国人重要的旅行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中短途的城市休闲游,此次以“挖掘休闲内循环,推进文旅大循环”为主题的2023中国休闲度假大会在山东东营举行,我也值此机会来到山东东营,领略河海交汇的神奇壮观,感受湿地城市的生机活力。
东营是一片充满自然野趣的土地,它是首批获得国际湿地城市之称的城市,城区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河道水系交错纵横,可谓”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375种开始上传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或者迁徙越冬,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经意间抬头就可以看到翱翔于天际的飞鸟,或者悠游于湿地的游禽,甚至还能看到大雁及鹤类放飞的震撼场面。
在黄河入海口,看旷世奇景:黄蓝交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到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青海玛多的黄河源头,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咆哮怒吼的山西陕西壶口瀑布,很少人知道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东营。
来到山东东营,不可错过的非凡景象就是黄河入海口的黄蓝交汇。在这里,雄浑的黄河与蔚蓝的大海相遇,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景美,坐着黄河游船抵达分界线,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在一瞬间仿佛被海水封印住一般,黄河和大海泾渭分明。
虽然在黄河入海口,河海交汇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想要看到泾渭分明的场景,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受黄河水量、含沙量、潮汐等客观因素制约,一般情况下,每年的7月到10月期间黄河汛期是最佳观赏时间。
国际湿地之城,湿地洗肺漫步,看壮美大雁放飞
山东东营是一座鸟比人多的城市,可以说人均拥有3只鸟,想要集中欣赏到不同鸟类,想要感受国际湿地之城的生态环境,推荐别错过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你可以去去鸟类科普园观鸟,到雁湖码头看壮美的大雁放飞,搭乘湿地游船穿行湿地,漫步天然柳林木步道。
穿行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在路南面的电线杆间,可以看到一个个的鸟巢,这些鸟巢直径在2-5米之间,在这里筑巢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重要的迁徙停歇地,所以这里也被誉为“东方白鹳之乡”。
漫步在全长800米的天然柳林木栈道上,两旁就是天然柳林,不时可以看到鸿雁或者灰雁从身边飞过。登上观河亭,还可以欣赏到滚滚黄河、黄河故道遗址。这里的柳树和旱地柳树不同,是馒头形状的杞柳,树冠外圆内方,枝条倔强不乏柔韧,俗称“馒头柳”。
在鸟类科普园里,可以近距离观看珍惜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白鹭、苍鹭、银鸥、蓑羽鹤、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鸳鸯、赤麻鸭、斑嘴鸭……在雁湖码头还可以看到鹤类放飞、大雁放飞的壮美景观,游人们站在观赏栈桥前等待大雁起飞,100多只鸿雁、灰雁成群结队,飞出优美阵型,浩浩荡荡整整齐齐,久居城市樊笼的我们,在这一刻充分能复得返自然。
黄河口还有一道独特的湿地景观“红地毯”,每到金秋时节,鲜红的地毯铺天盖地蔚为壮观,其实红地毯是由一簇簇学名为赤碱蓬的野生植物“织”成,这是一种陆地问津大海的先锋植物,当土壤含盐量为1%-1.6%,赤碱蓬茁壮成长并呈现出不同的红色。飞翔的鸥鸟盘旋于绚烂多彩的红地毯上,沉迷于天地间的一抹嫣红。
女孩子们一定最爱的是金秋时节的芦花飞雪,40万亩天然芦苇在秋风送爽的时节吐露灰白的苇絮,轻舞飞扬,袅娜飘逸,层层叠叠的芦浪翻滚,站在芦苇荡旁,耳边都是风吹芦浪的沙沙声,安静下来的瞬间有种奇妙的空旷感。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TIPS
地址:山东东营垦利区黄河生态旅游区
开放时间:08:30-15:00
门票价格:成人票85元,学生票55元,老人票12.5元
游览内容:河海交汇、鸟岛、天然柳林木栈道、鸟类科普园、湿地公园、远望楼、泥滩捉蟹
秋天限定:红毯迎宾、芦花飞雪
在候鸟国际机场,逛中国最大的鸟类博物馆
山东东营被誉为“候鸟国际机场”、“东方白鹳之乡”,375种鸟类在此栖息或者短暂停留,不经意间抬头就能看到翱翔于天际的飞鸟,或者悠游于湿地的游禽。来到山东东营,一定别错过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鸟类博物馆,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鸟类天堂。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鸟类迁徙听闻充满诗意,实则危机四伏,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其博大胸怀,在迎来送往中守护着自然的奇迹。这片莺飞草长,林茵棋布的河海之地,成为鸟类迁徙途中重要的补给站和栖息胜境。
喜欢观鸟的人,东营绝对是给你惊喜的城市。这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鹳、丹顶鹤、大鸨、白头鹤、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遗鸥、东方白鹳、黑鹳……国家二类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灰鹤、白枕鹤、黑脸琵鹭……
想要一站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