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去丽江大理“艳遇”的人,都只找到了一夜情?
上世纪80年代的丽江(图源“新京报”)
地震之后,丽江古城申请成为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被提上日程。媒体的报道以及各种文艺作品的加持助推了丽江的走红,2002年《新周刊》在报道中喊出一句口号:“今天你丽江了吗?”这句广告语迅速捧红了丽江,将它从一个普通的旅游城市塑造成了一种“前卫时髦的生活方式”。
一本名为《丽江的柔软时光》的书更是点燃了都市白领对于丽江的向往,在他们看来,丽江代表了自由、文艺、小资的生活。营销教父叶茂中曾为这本书写过一篇序,很好地展现了丽江在当时游客心中的形象:
“是的,丽江是个迷失的地方,它的水太曲,它的巷子太长太混沌,它的东巴太神秘,它的历史太复杂,它的方言太难懂,它的仪俗太悠久,它的传说太多,它的粑粑太糯,它的艳遇太撩人,它的狮子山斜阳太迷离,它的夜晚太不安分,它的雪山太盯人,它的起居处水声太入耳……”
“艳遇”这个概念的出现彻底将丽江的旅游业推向了一个高潮,2005年,曾经炒红过《丽江的柔软时光》的大番茄传媒机构又推出了一本名为《艳遇丽江》的书,第一次将“艳遇”这个词和丽江联系在了一起。2010年,喊出过“今天你丽江了吗”这句口号的《新周刊》又推出了一期主题为“丽江,艳遇之都”的新刊。
许多游客抱着寻找爱情的想法从全国各地来到丽江,离开以后又在社交媒体上记录自己在这里遇到的人事物。“艳遇”这个简短有力的标题,像牛皮癣一样牢牢粘在了丽江身上。
相隔不远的大理寄托了孤独旅客们对于美好感情的另一种向往,虽然这里没有像丽江一样将“艳遇”作为城市旅游标签,但一句“一个人的丽江,两个人的大理”让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也开始和“艳遇”、“寻找爱情”这样的词挂钩。
定居大理的摄影师雨潇告诉我们,在她看来,“艳遇”这个标签充满了偏见性,有时甚至会让大家看不到丽江与大理更美好的一面。前段时间,她前往丽江进行一项拍摄工作,结束之后,她去周边的雪山转了转,“我不会觉得丽江是一个艳遇之城,我只觉得这里很漂亮,就这么简单。”
一位在大理开客栈的心理疗愈师Sheldon告诉我们,现在你走在大理的街上还是能看到一些鼓励游客来大理寻找艳遇的标语,有的酒吧也会主打“寂寞的人都会来这里”来吸引顾客。“以前大家可能还会委婉一点,但现在的人说那些话都是很直接的。”
不过比起艳遇,Sheldon发现现在的游客在旅途中对哪里有可以打卡的网红拍照地更感兴趣。扎堆在古城里开酒吧已经不再是大理古城里最时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