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2018世界旅游日主题宣传口号是什么?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2023-03-09 12:51:12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2018世界旅游日主题宣传口号是什么?

2018世界旅游日主题宣传口号是什么?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中国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印发通知,确定2018年为“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时代,新旅游,新获得”“全域旅游,全新追求”。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2018世界旅游日主题宣传口号是什么?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说文明话 办文明事 做文明人 文明礼让,畅行天下。 提高景区文明程度 营造优美旅游环境 全民参与 共同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珍爱世界遗产 共创旅游文明 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全面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 讲文明 树新风 做文明公民 创文明景区 告别十大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 文明旅游 优质服务 文明旅游 理性消费 文明诚信 惠及你我 健康生活 欢乐旅游 爱旅游 爱生活 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倡导绿色出行,提倡文明旅行 努力实现文物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笑迎八方宾朋,喜纳四海客商 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 推动**旅游健康发展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1、座位有限情无限,有序排队莫抢先。 2、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资源有限,爱心无限;点滴节约,举手之劳。 4、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展现一瞬间。 5、有序排队就是节约时间。 6、游山游水游天下,爱国爱家爱自然。 7、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 8、悠悠森林情,寸寸防火心。 9、用文明书写中国人的形象。 10、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 11、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2、一草一木一风景,一言一行一文明。 13、扬我中华文明,爱我大好河山。 14、嘘!请不要打扰历史的沉思。 15、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 16、我出行,我文明,我旅游,我快乐。 17、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 18、文明与旅游同行, 平安与和谐共赢。 19、文明游天下,温馨你我他。 20、文明游天下,快乐你我他。 21、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22、文明每一步,精彩每一景。 23、文明旅游一小步,美丽和谐一大步。 24、文明旅游,礼貌先行。 25、文明旅游,和谐相处。 26、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27、文明礼仪从小节做起,出境旅游显大家风范。 28、文明出行,一路洁净。 29、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30、万水千山总是情,文明旅游传美名。 31、外出用餐应文明,健康饮食记心间。 32、赏名胜古迹,做文明游客。 33、善待环境,关爱自然。 34、人人都是中国形象,处处都有文明考场。 35、请把您的垃圾带走,请将您的美德留下。 36、抢一步,危险重重;让一步,海阔天空。 37、平安是福,文明是金。 38、美丽正在绽放, 请勿随意打扰。 39、美景供人欣赏,美德让人敬仰。 40、落花未必有意,摘花一定无情。 41、旅游使人愉悦,文明使人高尚。 42、旅游美时美刻,文明随时随地。 43、旅游景区美如画,文明出行你我他。 44、旅途漫漫,文明相伴。 45、留下一路洁净,带走一身快乐。 46、礼让三分,和谐十分。 47、礼貌体现人格魅力,文明展示中华风采。 48、垃圾不乱扔,举止显文明。 49、拒绝陋习,文明旅游。 50、脚下留情,草坪留青。 51、互敬互让互谅,共建共荣共享。 52、购物千万莫拥挤,先来后到记心里。 53、废物不乱扔,举止显文明。 54、多看美景,不刻美名。 55、带着文明旅行,拎着欢乐回家。 56、带回国外美好印象,留下国人文明形象。 57、从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您的名字就叫“中国人”。 58、除了足迹和微笑,什么都不要留下。 59、出游一路小心, 平安文明是金。 60、出游莫忘文明,购物还须理性。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1、健康生活 欢乐旅游 2、爱旅游 爱生活 3、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4、倡导绿色出行,提倡文明旅行 5、努力实现文物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6、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7、笑迎八方宾朋,喜纳四海客商 8、传承华夏历史文明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9、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 推动**旅游健康发展 10、说文明话 办文明事 做文明人 11、文明礼让,畅行天下。 12、提高景区文明程度 营造优美旅游环境 13、全民参与 共同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14、珍爱世界遗产 共创旅游文明 15、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全面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 16、讲文明 树新风 做文明公民 创文明景区 17、告别十大陋习 争做文明市民 18、文明旅游 优质服务 19、文明旅游 理性消费 20、文明诚信 惠及你我

旅游宣传手段有哪些

2018世界旅游日主题宣传口号是什么?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旅游产品的宣传一定要明确宣传的对象是谁,总体上来说,主要是针对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中间商两大块。
  (一)直接对旅游消费者的宣传方法
  包括向旅游消费者散发旅游宣传品;赠品销售,即通过向旅游者赠送能够传递企业及其旅游产品信息的小物品,如印有企业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企业口号、景点等的日历、招贴画、打火机、小手巾、纪念卡、纪念币、小玩具等,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有奖销售,即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后发给一定量的兑奖券,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量时,公开抽奖,或购买一定货币量的旅游产品后,当场摸奖;价格折扣,即对一次性购买旅游产品达到一定量的旅游者实行价格折扣。如某旅游地有许多旅游景点,若旅游者全部游览,可购买“通票”,在各景点门票标价的基础上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若选择性游览,则应按门票标价购买。另外,对与企业业务关系密切的长期顾客和不通过旅游中间商的团体旅游者,也可实行价格折扣;展销,即旅游企业联合或单独举办展销会,向旅游者宣传企业及其产
  品,增加销售机会;服务促销,即根据整体旅游产品概念,向旅游者提供系统销售。
  (二)针对旅游中间商的宣传方法
  有经营指导,即对销售本企业旅游产品的中间商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提供旅游地或旅游企业及其产品的有关信息及推销资料;同业优惠,即各旅游企业对中间商企业的业务旅行实行优惠价甚至免费,以激励他们多经销本企业产品;批量折扣,即对旅游中间商经销不同数量的旅游产品实行不同比例的价格折扣;现金折扣,即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贷普遍使用的市场上,企业为鼓励旅游中间商现金支付或预期付款,而给予一定比例的价格折扣,以加速资金周转;经销津贴,即企业向旅游中间商提供开发、经营旅游产品的支持费,以争夺市场;经销竞赛,即组织所有经销本企业旅游产品的中间商进行销售竞赛,对销量大的给予奖励。

如何运用影视艺术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2018世界旅游日主题宣传口号是什么? 文明旅游宣传标语

目前,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各种新兴的专项旅游应运而生。影视旅游便是其中一种时尚的特色旅游。人们凭借个人经验认为,影视作品对人们如何选择旅游目的地会产生影响。但国内有这方面的研究甚少,除了旅游休闲类杂志和一些影视期刊中对影视剧外景地做过一些描述性介绍外,很少有学术性的研究对影视作品与拍摄地旅游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文在此就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期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进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一、影视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手段
对很多人来说,电影除了提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之外,还吸引他们到电影的拍摄场地去旅游。旅游业界的促销人员正是看到了电影对旅游者的旅行决策的诱导作用,所以巧借电影造势,对旅游目的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以“100%纯净”为口号的新西兰,虽然风景如画,但知名度并不高,可自从《指环王》三步曲问世以来,新西兰美丽的风景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指环王3:王者归来》在第76届奥斯卡金项奖颁奖典礼上,创纪录地夺得好莱坞的11项大奖以后,更是在顷刻之间将新西兰的美好形象传播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创造了一个以电影宣传旅游的成功范例。据新西兰旅游局统计的数字,2003年新西兰接待的观光客人数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2004年1月,新西兰的游客数目比去年同期骤增11%,达到244300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指环王》系列的热播以及由此激发的人们对新西兰的浓厚兴趣。《指环王》系列影片堪称最成功的新西兰风光宣传片,它超凡的想象力和宛如仙境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的拍摄场地遍及新西兰供150多个地方,目前这些取景地多数已成为热门旅游胜地,开始接待旅游者。曾有调查显示,每十个外国游客中就有一个声称是《指环王》把他们吸引到了新西兰[1]。
又如,土耳其是一个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目的地,尤其受到欧洲游客的青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土耳其对中国游客的影响却与其拥有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不相称。然而,借着好莱坞大片《特洛伊》在我国各地的热映,土耳其旅游部门开始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宣传攻势。土耳其大使馆文化新闻处在北京举行了“特洛伊之夜”晚会,向媒体和旅行社代表介绍了特洛伊与土耳其的渊源以及其他尚不为国人熟知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这种促销手段的效果是显著的,北京一些反应迅速的旅行社已经开始推出以特洛伊之旅为主题的土耳其一地游产品,如康辉的“特洛伊古城8日探秘之旅”、北京神舟国旅出境公司的“特洛伊古城”之旅[2]。虽然一些业内人士对《特洛伊》的热映能否为土耳其入境市场带来丰厚的利润持怀疑态度,但该片掀起了土耳其旅游宣传促销的高潮,有利于消除中国游客对土耳其的陌生感,使土耳其的中国旅游市场向纵深发展。
国内旅游业界也日益看重影视剧对旅游的宣传促销作用。如常德市政府、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电视剧《桃花源记》日前在湖南省常德市顺利封镜。该剧以常德市旅游产业主导品牌——桃花源景区为拍摄地,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旅游景区策划并实现旅游营销的电视剧,旨在利用影视传媒强大的传播效应,实现影视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做大做强常德旅游产业[3]。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旅游营销的有效手段,是因为影视作品引发的旅游吸引力是其他营销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正如Riley和Van Doren(1992)指出的那样,与广告相比,电影对旅游地有更长时间的展现;故事情节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刺激了旅游者的欲望;特技效果的应用、明星效应和最佳的拍摄角度使当地的形象得到了强化。电影外景地是作为艺术形式出现的,其影响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一部成功影视作品所依靠的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使任何旅游宣传品望尘莫及。
二、国外有关影视作品对旅游业促进作用的研究
国外学者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来验证影视作品的旅游价值,以可靠的数据证明了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客观上加强了外景地的吸引力,使其在影视剧放映期间及放映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国外研究状况介绍
虽然传媒和旅游业都认同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利于旅游吸引力的提高,但有关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国外学者也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介入这方面的研究。Urry(1990)在他的《旅游的乐趣》中指出:“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是基于对娱乐、实现梦想以及参与的愿望,而愿望却可能是由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和杂志等非旅游因素构成的”。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国外学者一致认为,影视剧是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手段,这种营销方式能以独特的效应把人们吸引到银幕上见过的地方去旅游,而且,影视作品引致人们进行旅游的吸引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吸引因素综合的结果。一般来说,影视作品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不只限于自然景观的吸引力,其象征意义、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出演的明星、惊险场面和激动人心的结局也一样引起人们旅游的兴趣。甚至一些没有外景拍摄的卡通片,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巴黎圣母院》等也吸引很多游客到动画片的拍摄现场进行参观。
Riley和Van Doren(1992)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以美国影片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子说明了电影对旅游者到访拍摄地的推动作用[4]。Tooke和Baker(1996)就英国的电视剧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调查[5]。被调查的四部电视剧在播出后,拍摄地的客流量均有大幅度上升。Riley和Baker(1998)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对12部知名的美国电影进行数据处理,以这些影片放映前的10年期间和放映后的5年期间拍摄地游客接待量为样本,建立线性趋势曲线,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影片对拍摄地旅游的影响至少历时4年,使游客量增长了40%-50%。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选的12部影片遵循了以下四条原则:①所选影片是否获得票房上的成功,这是电影吸引大量观众到拍摄地去旅游的先决条件;②影片本身是否具有与可进入的拍摄地相关的显著的吸引力;③能否获得拍摄地有关游客接待情况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否易于分析;④拍摄地是否记录了影片放映前有关该地的游客接待情况的数据,因为将影片放映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6]。这些原则增强了有关电影促进旅游的定量研究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也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2、国外的研究案例
国外学者对影视作品的旅游价值进行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以可靠的数据说明了影视作品对旅游宣传促销起到的积极作用。笔者将所检索到的国外案例,以时间为顺序列入下表(见表1)。
三、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1、我国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影视剧对旅游地的宣传也起着很大作用。电影《五朵金花》对云南大理蝴蝶泉风光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表现一直是云南大理的旅游标志;电影《敦煌》所展现的大漠风光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使身处偏远的莫高窟成为了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旅游的热点;描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更是在国内和港澳台掀起了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热潮;影片《末代皇帝》在国际上掀起了北京紫禁城旅游热;《红河谷》以其高原风光和神秘色彩引起了西藏旅游热。随着四大古典名著搬上电视屏幕,为拍摄电视剧修建的外景地,如三国城、水浒城、大观园等也成为著名仿古旅游景点[7]。琼瑶的一部《水云间》,再度燃起了国内游客对西湖、对苏堤的热情,直到如今仍有不少游客一到西湖就询问拍摄该剧的地点。又如,2001、2002年,随着内地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在浙江舟山桃花岛的成功拍摄,以及这两部大型电视剧的热播,桃花岛的名声远播,到桃花岛领略影视文化魅力,体验金庸武侠文化情趣成为各地游客的一大热点。再如,电视剧《似水年华》吸引了大批游客到访浙江乌镇,领略江南水乡的古朴与恬静。
表1 影视作品对旅游推动作用的案例
影视作品名称
放映时间(年)
拍摄地
对旅游产生的推动作用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1979 怀俄明州魔鬼塔国家公园(Devils Tower WY) 该片放映后游客人数比上一年上升了74%,以后几年有所下降,但均未达到影片放映前的下线。
To the Manor Born 1979 萨默塞特
(Somerset, UK) 1978-1980两年之间,游客人数增加了65106人,比增37%
Bergerac 1981 泽西岛
(Jersey, UK) 在1991-1992年到访泽西岛的游客的调查中显示,40%的夏季游客和30%的冬季游客承认他们是受电视剧的吸引来岛旅游的。
Brideshead
Revisited 1981 北约克郡的霍华德城堡(Castle Howard in

文化苦旅 每一章内容概括

1、
其一: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 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 “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 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其二: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其三: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其四: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1]
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