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正文

两弹一星二程什么时候立项

2024-01-03 17:37:49 互联网 未知 科技

两弹一星二程什么时候立项?

两弹一星二程什么时候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掌握和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导弹、原子弹,拥有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中国政府决定实施“两弹一星”工程。

1956年1月,中国成立了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1960年,中国政府决定,先期展开对近程地地导弹的改进设计,研制中近程地地导弹,摸索独立进行导弹设计的经验,尔后实施中程、中远程导弹的预先研究,逐步建立中国自己的导弹技术发展体系。

中近程导弹研制初期,中国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困难,但国家仍把中近程地地导弹作为重点研制任务列入计划,国务院有关部委在人、财、物方面均给予优先保证。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其后,中近程地地导弹经过改进并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于1966年9月完成定型试验。

1963年12月,鉴于原子弹、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以及苏、美、英三国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央专门委员会研究确定了核武器的发展方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业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作出全面的计划和安排,并对“两弹”的结合问题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决定采用已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减小尺寸和重量,使之成为导弹的核战斗部;用已经研制成功的中近程地地导弹作为运载工具。

1966年10月27日,发射了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试验获得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原子能科学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

1956年春,国务院成立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原子能技术等被列入12项重点任务。

1957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明确苏联要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及核武器研究方面提供技术支援。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研究、试制、使用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统一组织力量,加强对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1958年10月,成立了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负责对军内外有关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检查。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技术援助。中国政府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为实现自力更生突破导弹、原子弹技术,成立了国防工业办公室、中央专门委员会等,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并通过组织全国大协作、调集力量、培养人才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各项研制、试验工作得以协调、迅速开展,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铀矿选冶提炼、引爆装置、罗布泊试验场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展开并取得突破。

1964年初,国防科委对首次核试验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决定采取塔爆方式实施。同年10月16日15时,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爆炸威力在2万吨梯恩梯当量以上。随后,中国政府对氢弹的研制工作作了系统论证和全面部署,精心安排,严密组织。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也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组织有关专家拟制人造地球卫星发展规划草案。

1965年,在赵九章、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提议下,国防科委专门组织了可行性论证。10~11月,中国科学院召开方案论证会议,确定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并初步确定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

国防科委审定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同时将这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式命名为“东方红”1号。“东方红”1号卫星由结构、热控、电源、《东方红》音乐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无线电7个系统及姿态测量部件组成,总质量173千克,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面体,直径1米,采用自旋稳定方法在空间运行。在末级火箭上设置了“观测裙”,以提高其在空间运行时的亮度,使人们不仅能听到卫星发送的《东方红》乐曲,而且能看见卫星在空间运行的轨迹。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绕地球1周的飞行时间为1小时54分,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导弹的研制成功,是贯彻执行“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方针的重大胜利,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科技获得了迅速发展。“东方红”1号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两弹一星”工程,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和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也促进了国民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在中国高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特定含义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仅用4年时间,1960年中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