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正文

抑郁症和遗传有关吗,有没有天生抑郁症 抑郁症具有遗传性吗

2023-04-14 14:10:10 互联网 未知 健康

 抑郁症和遗传有关吗,有没有天生抑郁症 抑郁症具有遗传性吗

抑郁症和遗传有关吗,有没有天生抑郁症

遗传因素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现有资料表明,抑郁症虽然不是单基因显性或隐性遗传,但肯定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躁狂抑郁症患者发病中,因其是双相障碍,所以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不是直接遗传了致病基因,而是遗传了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或易感素质。
性格因素
并非所有性格类型的人都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的性格气质包括下面这几种。
循环性气质:以往将躁狂抑郁症称为“循环病”,循环性因此而得名。循环性气质的人的具有性格开朗,善于社交,人际关系良好的特点,缺点是忽冷忽热,容易变化。
执着性气质:这种性格的人办事认真,有正义感,责任心强烈,但是固执已见,几乎没有通融性。这种气质的人除了容易引发抑郁症外,其他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抑郁性气质:这种性格的人与执着性气质类型有相似之处,如办事认真,对事物的秩序性过分关注,区别是非常在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是一个没有自我主见的人。

抑郁症具有遗传性吗?

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据调查,抑郁 症患者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高达30%一41.8%,抑郁 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 10一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据国外 的一份调查资料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 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 (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 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 以上资料说明,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起肯定 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指内因性抑郁症。

抑郁症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抑郁症一般都是由不良的神经特质和性格问题,在突发事件催化下诱发。其根源是不健康的性格不能有效应外界,而产生的心理病变。
因为性格是先天神经特质和后天经验综合的产物,所以抑郁具有一定的遗传特点。又因为性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所以这种遗传特性与抑郁症不是绝对关系。
就是说如果好好培养后代性格,他们完全可以摆脱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会遗传嘛?

$^很想帮助你,所以尽管已经时间不早了,还是想就着你目前的困惑和苦恼谈些我的观点。首先,必须明确一下几点认识:1、抑郁症很常见。抑郁症这个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尽管每个患者的病前经历和诱发因素各不相同,但它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的常见。2、抑郁症能治愈。大多数业内专家的意见是早期正规治疗,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咨询是完全可以治愈的。3、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完全风马牛不相干,国内国外没有哪项研究报道说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高度相关,或者说得了抑郁症有可能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4、抑郁症患者常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睡眠障碍,但随着抗抑郁治疗的有效开展,这些伴随症状也会逐渐减轻。其次,我有以下建议:1、必须在专业的医师那儿接收正规的治疗,从你的描述判断,你的病情更适合心理咨询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为你不是一个内源性抑郁,而偏象是神经症性抑郁)。2、你必须要积极配合治疗,我指的积极不是指到处寻医问药,而是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不适的感觉,例如总是想着一定要先看好失眠才能去上班,每天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身体的各种不适上了。当然你会说,我也没办法啊。上面的要求知易行难,所以我认为你现在最缺的其实是专业心理治疗和应对指导

抑郁症会遗传吗

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抑郁症会遗传,但是有抑郁症的父母,孩子患抑郁症的机率还是有的。如果想下一代健康成长,最好注意夫妻双方的行为,多做开心的事,以后教导孩子时多提供给孩子快乐的场所,减少发病的机率。

抑郁症跟遗传有关么?

资料来自沈阳解放军93303医院
解放军93303医院专家为您解答: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患者家族中,患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比率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据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中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可高达30%-42%,而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中患有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常人的10倍—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的亲属,患病几率越高。
  具体遗传情况如下:一般抑郁症亲属的患病率为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为15%左右,二级亲属如叔、姑、舅、姨、祖父母、孙子女及侄子等为5%左右,三级亲属如表、堂兄妹患病率为4%左右。
  而对于双胞胎患者的患病几率,双卵双生的患病率为16%--38%,单卵双生子为33%--86%,有时最高可达93%。
  不过,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都会得抑郁症,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的人都会有家族史,这说明遗传虽然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因素,另外还与患者本身的性格因素,先天素质,精神刺激,生活因素等息息相关。

抑郁症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疾病概述] 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 〔病因〕 一、遗传因素: 二、体质因素: 三、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 四、精神因素: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作诱发因素。 〔 临床表现〕 抑郁症临床上以抑郁状态为主要症状群。抑郁状态的主要特点是抑郁心境,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可以有以下具体表现: 1.抑郁心境程度不同,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绝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拨。有些病人也可出现焦虑、易激惹、紧张不安。 2.丧失兴趣或不能体验乐趣是抑郁病人常见症状之一。病人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出天伦之乐,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病人常主诉“没有感情了”、“情感麻木了”,“高兴不起来了”。 3.精力丧失:无任何原因主观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洗盥、衣着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病人常用“精神崩溃”、“泄气的皮球”来描述自己的状况。 4.自我评价过低:是对自我、既往和未来的歪曲认知,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才智,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5.精神运动迟滞:是抑郁症典型症状之一。病人呈显著、持续、普遍抑郁状态,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联想困难、行动迟缓,但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 6.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据估计抑郁自杀约构成所有自杀的1/2~2/3,长期追踪抑郁病人自杀身亡者约为15%~25%。 7.躯体或生物学症状:抑郁病人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眼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生物学症状,很常见,但并非每例都出现。 (l)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多数病人都有食欲不振,胃纳差症状,美味佳肴不再具有诱惑力,病人不思茶饭或食之无味,味同嚼蜡,常伴有体重减轻。少数病人可能食欲增加。 (2)性功能减退: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性欲减低,男性可能出现阳萎,女病人有性感缺失。 (3)睡眠障碍:典型的睡眠障碍是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醒后不复入睡,陷入沉思悲哀气氛中。 (4)昼夜变化: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变化。清晨或上午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渐见好转,此时能进行简短交谈和进餐。昼夜变化发生率约50%,虽非必备的症状,但如发生则有助抑郁之诊断。 〔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抑郁发作往往有复发倾向。因此,治疗目的有二: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 1.药物选择: 抑郁病人应严防自伤和自杀,如自杀观念强烈应果断实施电痉挛治疗,得病情稳定后再用药物维持和巩固。 2. 双相抑郁的治疗基本和单相抑郁一样,但双相病人用抗抑郁药可能转为轻躁狂,故常将抗抑郁药和锂盐合并应用。 精神病性抑郁单用抗抑郁药效果可能不理想,往往需合并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舒必利等。 抑郁症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三期治疗): (1)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的急性治疗期:用足够剂量至症状消失。 (2)以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反复为目标的继续治疗期;症状消失后至完全康复,约需4~9个月,如未完全恢复,病情易反复。 (3)防止复发为目标的预防性治疗期,后两期不易截然分开,常统称为维持治疗。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维持治疗:①3次或3次以上抑郁发作者;②既往2次发作,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20岁;3年内出现两次严重发作或1年内频繁发作两次和有阳性家族史者。维持时间长短、剂量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而定。 二、认知治疗: 6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抑郁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抑郁病人对自我,周围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由于认知上存在偏差,无论对正、负事件都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治疗目的在于让病人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推理模式,从而主动自觉纠正之。疗程12~15周,疗效与药物比较无明显差异,如结合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认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