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地区>正文

屈原问渡的意思

2024-01-13 18:34:10 互联网 未知 地区

屈原问渡的意思?

屈原问渡的意思

屈原问渡是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所演奏的曲目之一,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编钟演奏类的经典之作。

曾侯乙介绍: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件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钟架由铜木结构呈现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

中文名

屈原问渡

演奏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类型

曲目

地位

编钟演奏类的经典之作

之前该百科说屈原问渡是曾侯乙所作,但据我查证资料,这并不成立,其原因如下:

屈原的生卒年月为前340年-前278年,而据考古发现推定,曾侯乙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曾侯乙大约比屈原老了至少一百多岁,另有调查表明屈原问渡的内容参见楚辞中《渔父》一文,该文或为屈原弟子宋玉所作,故年代差度应更大。所以说屈原问渡为曾侯乙所作,完全是无稽之谈。具体作者及其出处,本人暂时查阅不到相关资料,望相关能者为其更正补充,不要让历史被刻意曲解,埋没。

曾侯乙介绍: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件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钟架由铜木结构呈现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

屈原问渡参见屈原文“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 独清,众人皆醉 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问渡》是古琴曲,屈原被放逐后,为楚怀王不识其忠心而独自伤悲,故问渡焉,后即投汩罗而死。后人作此曲以悼念屈原。《屈原问渡》收录于《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太音传习》、《真传正宗琴谱》、《浙音释字琴谱》、《重修真传琴谱》、《新传理性元雅》、《新刊发明琴谱》、《琴谱合璧》等琴谱中。

解题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老人曰,屈原见放,自伤其忠之不见用於君也。忙忙自失,莫知所之,故问渡焉。后即投汨罗而死。后人遂拟是曲以吊之。屡考无吟,以俟后之君子。

是屈原行吟泽畔,问渡于渔夫的故事: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遂投南荒,问渡于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语慰之。

《屈原问渡》古乐取材屈原行吟泽畔,问渡于渔父的故事。曲子一共八段,叙事风格,很舒缓,偶尔急促,有禅意在其中,至于悟不悟,全在听曲子的人。

是屈原自己对于“美”的喜爱。《离骚》中,他用满目鲜花和香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又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让我的切云冠高高耸起,让我的佩饰长长垂地。

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质量没有毁弃。”

品德的光辉和外表的鲜美一一相扣,不单是拿鲜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满意象的生命力也确实渗透到了人格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