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辖区城市规划现辖几个区 国家批复武汉城市总规划:定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武汉辖区城市规划?现辖几个区?
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万人。
国家批复武汉城市总规划:定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不意味什么,本来武汉在人民心中就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现在只不过给个名分而已,但你要知道,区域中心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不在一个档次上,当然被定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肯定能在中部各大城市的发展定位中占得先机,如果将来中部出现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肯定优先考虑。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怎么建?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型社会”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率先在优化结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上见到新成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以推进“五个一体化”为抓手,率先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武汉城市圈对全省、对中部地区的带动示范作用,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即: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建设节约型社会;二是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城市圈;三是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
建设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圈;四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整合圈域内产业资源,提升产业层次,探索建设“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五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不断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城市圈;六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探索城乡集约发展新路子;七是创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提供财税金融服务和支撑;八是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增强承接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能力,打造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开放型平台;九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五个专项规划:包括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空间规划包括规划、建设、管理,各城市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包括先进制造业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和现代农业规划,突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主导产业的壮大、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等。交通规划包括铁、水、公、交和信息化规划,突出通过点、线、面,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形成把城市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大交通系统和信息系统。社会事业规划包括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突出在城市圈内形成核心层、辅助层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环境规划包括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水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突出城市圈生态功能和生态资源承载力的整体提升。
简介一下武汉市新规划的四环线!
武汉四环线,位于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与三环线之间,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现有道路的提升改造。规划方案四环线全长约132.3公里,约82%的路段利用了现有或规划的主、次干道通道资源,节约了土地空间,避免对规划区造成新的分割,新建青菱、武钢两处过长江通道,九通过汉江通道,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25处。
四环线位于武汉绕城高速(外环)和城市三环线之间,沿途经青山、黄陂、东西湖、蔡甸、江夏、洪山6个城区和沌口、东湖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长约143公里,拟采用设计时速100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四环线与外环高速的间距约6—7公里,除东南角的江夏区立庙至洪山区花山一段与外环重合,以避免穿越九峰森林保护区外,其余部分均为新建道路,沿线绝大部分是高架,概算总投资280亿元。
四环线沿线将建成沌口至江夏的沌口长江公路大桥、青山长江公路大桥和一座汉江大桥,届时武汉的过江交通能力将大幅增加。
于2011年开工,2015年建成通车,建设工期4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