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北京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挪威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餐饮
由于广大的国土有1/3位于北极圈内,因此挪威饮食离不开鱼类和水产品。首屈一指的是熏鲑鱼、新鲜鳕鱼、鲱鱼和虾。肉类有羔羊肉、小牛肉、牛肉,驼鹿肉和驯鹿肉也比较常见。在奥斯陆的家常菜,秋季有肉丸、炖羊肉,冬季有雪山鹑等。好吃的还有奶酪,尤其是涂了甜味羊奶酪的面包片或蜂窝饼。奥斯陆有许多餐馆,风味多样,质量上乘,可惜的是价格比较贵,不分档次。在卡尔约翰街附近,各种风味的餐馆应有尽。阿克码头商场一带夏季热闹非凡,很多小巧迷你的露天咖啡座都是满座。挪威人最爱喝啤酒,葡萄酒和威士忌,但价钱很高。
习俗挪威人非常喜欢握手。无论何时,当陌生人相会,总要握手及互道姓名。同样地,当以后遇见了不怎么熟的人,你也得在招呼时及道别时握手
罗弗敦群岛罗弗敦在挪威语中是“山猫脚”的意思,同时也暗指其领海拔地而起的一列险峻的岛屿——“罗弗敦之墙”。这堵“罗弗敦之墙”在西部峡湾与北海之间形成了一道长达160公里的屏障。墨西哥湾暖流使得这里的冬季相对比较温暖湿润,每年从1月到4月末,大批的鱼群会汇集到罗弗敦的浅岸水域产卵,每年这时就会有大量渔民涌入。
挪威
罗弗敦海岛上的渔民少了,旅游者和艺术家的数量却增加了。那些创造了罗弗敦历史的渔民的棚屋,成了前来度假的游客们的假日居所。被罗弗敦日光所吸引的画家们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在靠近斯沃尔瓦的斯维内亚,人们新近为六位瑞典画家和两位挪威画家建造了一所“艺术之家”。
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Tlondheim),是个小小的城市,从这里坐火车向北穿过北极圈到博德,从博德再乘渡船就可到达对面的罗弗敦群岛。由莫斯肯内斯码头上岸,离码头不到100米的渔屋,这是一些由木柱子架在海边上的红色木房子,有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罗弗敦一带没有那种有服务员和总台的旅馆,全是清一色的自助式渔民屋。夏季供游人小住,冬天供渔民长租。
罗弗敦群岛最西端有一个叫奥(A)的渔村,是E10(欧洲10号)公路的尽头,是世界上名称最短的村落之一,为此人们慕名而去。群岛北面的涟堡是个海边的小渔村,与奥、莫斯肯内斯稍有不同,奥、莫斯肯内斯的红房子很密集,都架在海面上;涟堡则是向海敞开,风大浪凶,稀疏的房子都建在岸边陆地上,几乎全是长住的各国钓鱼者。
特隆赫姆的旅游景点如下:Nidaros大教堂;斯堪的纳维亚中世纪最大的建筑物;TheAlchbishopsPalace大主教宫;Stiftgarden的皇家官邸;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木建筑;KlistianstenFotr克里斯汀山顶要塞;RingveMuseum音乐史博物馆。
海尔西特位于盖伦格峡湾西侧,和盖伦格并称为挪威的黄石公园,有非常辽阔的田园山景,清晨在半山腰俯视这山城,绿色庄园蒙上一层薄薄的白雾,那份恬适感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也是一千多年以前维京人入侵英、法、俄等国的基地,所以可发现旧时农庄的遗迹。
巴里斯川索格纳(Sognefjord)峡湾,挪威最长最深的峡湾,长达两百多公里,最深处达一千三百公尺,有些地方垂直之山壁自海平面忽然升起达千公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人惊叹。巴里斯川是索格纳峡湾旁的小镇,是几个小峡湾的会合点,也是此区域重要的旅游点与交通城市,远处高山积雪终年不化,夏天山谷里绿草如荫,像是英格兰的乡村景色,又有点像是瑞士的湖边度假村。旅游服务中心在车站旁,可提供健行路线图。或安排船、健行、租单车,邮局旁有两家快餐店,Hostle餐厅有70kr的特餐。
港口波多挪威
波多是挪威北部Nordland的最大城,也是重要港口。又因位于挪威国营铁路的北端终点,兼之是出入罗浮敦群岛(Lofoten)的枢纽,因此交通地位格外重要。
二次大战时,小城曾遭德军无情的摧残。1950年间重建。
改建后的博物馆或教堂都相当现代化,只有罗丁教堂(LodinChurch)这座石材所筑的巴洛克式教堂较有可观。市区内由青年旅馆步行约三十分钟可以登上Lonvik山,在此可以清楚地欣赏午夜太阳的美景。
波多南郊约33公里处的Saltstraumen有全世界最大的漩涡奇景,巨浪在长三公里的峡湾间翻腾,声势惊人。
此外,由奥斯陆(Oslo)、安道尔尼斯(Andalsnes)、特隆赫姆(Trondheim)、波多到纳尔维克(Nalvik)的火车路线也为旅行者所津津乐道:这段景观火车路线里有高山、瀑布、河谷、森林、海岸线,还将通过标示北极圈的石制纪念碑。
四大峡湾盖朗厄尔峡湾
盖朗厄尔峡湾位于挪威西南岸的卑尔根北部,是挪威峡湾中最为美丽神秘的一处。峡湾全长16公里,两岸耸立着海拔1500米以上的群山。盖朗厄尔峡湾以瀑布众多而著称,有许多瀑布沿着陡峭的岩壁泻入该峡湾,比如“新郎的面纱”和“七姊妹”。峡湾顶端是盖朗厄尔村,到该村仅靠一条沿山坡蜿蜒而下的长1000米的道路,夏季徒步前来度假的游客很多。村里除1842年建造的盖朗厄尔峡湾教堂外,还有摄影师经常光顾的福里达尔斯尤威展望台和海拔1500米高的达尔斯尼巴展望台。周围的景点还有位布里克斯达尔冰川。松恩峡湾
松恩峡湾(Songenfjord)。位于卑尔根市(Bergen)以北,以深入陆地最远而闻名。松恩峡湾由西海岸向东延伸20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沿峡湾两测可以看到挪威最原始的美景。[11] 
哈当厄尔峡湾
哈当厄尔峡湾(Hardangerfjord)。位于卑尔根市以南,以其诗情画意而著称。哈当厄尔峡湾是四大峡湾中最富有田园风光的峡湾。春季,峡湾两侧山上果树盛开着各种颜色的鲜花,与全长170公里的绿色峡湾交相辉映。夏季,这里到处开满苹果花和杏花,绚丽多彩。 [11] 
吕瑟峡湾
吕瑟峡湾(Lysefjord)。位于斯堪塔万格(Stavanger)市以东,与悬崖、峭壁、怪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里瑟峡湾全长42公里,这里有耸立在海面上约600米高悬崖绝壁上“布道台”的奇观,还有悬挂在1000米高的空中巨石奇景
北京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北京民俗习惯就多了,以下是北京风俗习惯推荐给你:
1、老北京春节
初一拜年仅限男人、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摆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宗牌位和长辈三叩头。
2、老北京腊八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3、老北京端午
祭神祭祖纪念先贤、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4、老北京重阳
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
5、老北京中秋
老北京过中秋非常热闹。拜月、赏月、玩月、喝团圆酒、吃团圆饼,北京孩子还会玩兔儿爷。据民俗专家介绍,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
6、老北京迎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民俗风情,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北京饮食风俗
1、饭桌文化
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2、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3、清明节食俗
清明节吃青团、馓子、清明螺、乌稔饭、润饼菜、醴酪与环饼、子推馍等食品,都是老北京清明节的食俗。
4、三伏天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5、“吃秋”习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
北京文化风俗
1、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行当分生、旦、净、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及鼓、锣、铙钹等乐器伴奏。
2、皮影
早期的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现仅存的西派皮影其始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北京皮影形成时期长,表现手法独特,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表演、声腔、造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北京皮影戏由于长期在京城以唱堂会为主,所以她的表演更突出细腻和夸张。
3、童谣
北京童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童谣在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语言浅显,哲理性强,它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童谣是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生活,易于人们接受,几千年来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4、摔跤艺术
自廿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年)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掼跤艺术:它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的独特摔跤艺术模式,曾活跃于民国晚期和建国初期。天桥掼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价值,而且与中幡相结合,展示了中国民间独特摔跤艺术。
5、叫卖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
6、评剧
北京评剧有西路和东路之分。西路评剧由西路莲花落和十不闲演变而来,形成于1900年前后,被称为西路蹦蹦。自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进入北京后,西路评剧就日渐式微,目前已无专业表演团体,只流传有大悲调、小悲调、蛤蟆调等十几种唱腔,且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7、评书
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它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北京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在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长衫。至上世纪中叶,渐渐变成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再固定。
8、琴书
“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架、散,极大丰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家的喜爱,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旧京礼仪习俗
1、社交礼仪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一般人家,来了客人要请吃面条(抻或捞),表示让客人长住下来。
2、婚俗
北京人结婚习俗,向分满汉。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新式的用彩车乐队,行鞠躬礼;旧式的用花轿鼓乐执事,行跪拜礼。
3、生子
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满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萨玛信仰。“抓周”是汊族的古老传统,满族原无此俗。满族原来的习俗是生男孩在门口挂弓箭,并无周岁抓物的举动。
4、大殓与停灵
大殓就是将亡人的遗体正式殓入棺内,盖上棺盖后,亲属与亡人就再也不能见面了。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北京民间有停灵的习俗。停灵的时间最长为七七四十九天,最少也要三天。停灵期间必须做佛事、法事。每逢“七”都要办事,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还要准备宴席。
5、祭地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据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载: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
民间传统工艺
1、插花
传统插花按创作人群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主要容器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
2、面塑
面塑俗称为面人、江米人。历史上民间有逢年过节用面粉捏“月糕”、“面鱼”等习俗,由此产生面塑艺术。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吸收其它艺术之精华,广采众长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面人郎”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3、民间玩具
拨浪鼓: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问世;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鬃人:胶泥、秫秸、棉花、彩衣、猪鬃制作而成。鬃人身高约9厘米,都以皮影戏和京剧中的人物为角色,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4、民间绝活
剪纸、绢人、彩蛋、泥塑、风筝……众多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这些绝活和传统工艺品,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让人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
5、毛猴
毛猴周身的东西全是中药。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冬去春来,绒毛逐渐退去,花骨朵慢慢长成朵朵美丽的玉兰花。这带绒毛的毛骨朵,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
老北京行当
1、抽豌豆糕
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称“豌豆糕”。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
2、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
3、卖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4、唱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
5、箍桶
箍桶,并非制作木桶,而是用铅线圈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紧修复,其技艺主要在于“箍”而不在于“制”,当然也有木工的基本功。
6、吹糖人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现老北京的街前巷口依旧有手艺人在吹糖人。
7、剃头放睡
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
8、跑旱船
中国汉族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
9、做席
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10、卖槟榔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11、卖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12、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
齐齐哈尔风俗习惯具体有哪些
 [习俗]满族人住宅很有特点。“四合院、口袋房、字炕、隔扇墙、烟囱生在地面上。”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齐齐哈尔的满族饮食,民间以面食为主,称面制品为饽饽。满族人喜食小米饭、高粱米水饭,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稷子米饭泡鲫鱼汤。还有荞面制品,如荞面面条、荞面饺子等。满族的民间菜肴以猪、羊肉为主,如白肉血肠、烤乳猪、烤全羊等。火锅是满席中的主菜,鲜美可口,味道醇厚。 满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男人穿长衫、长袍,更爱在长袍外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俗称。妇女们穿的旗袍,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 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风情(Dawur Custom In Qiqihar)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的达斡尔人被迫迁居齐齐哈尔西、北—带,建立一批达斡尔族村屯,以有血缘关系的哈拉、莫昆形式构成社会组织。后来逐步被多哈拉、莫昆成员混居一村的格局替代。 [婚俗]达斡尔族历史上有早婚的习俗,20岁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达斡尔族人订亲时只要认为双方年龄、家教、出身适当就可。通常先通过介绍人探听女方父母的意见,经媒人说合,女方家同意后,媒人便磕头致谢,并及时将结果传达给男方家。之后,择日由男方备齐活马、活牛、 肉类、酒肴、点心等、在媒人的带领下拜访女方家。女方家则摆下酒宴招待亲朋好友,席上将未来的女婿介绍给大家。同时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未婚女婿磕头礼拜,表示信守诺言,他将牛赠给未来的岳母,马赠予未来的岳父,以此感谢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婚礼那天,新郎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则派出三四名男宾乘马,女宾二三人陪伴新娘乘车,连同数辆嫁妆车一同前往。接亲的队伍返回时,男方亲属均到门前迎接。这时,新娘亲属中的主要人物领先进屋,随后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进屋,被安置在南炕,脸上蒙着纱(绸)巾,面向窗户盘腿而坐。男傧相及其他亲友们则落座西炕,然后举办盛大的酒宴。婚宴结束后,两家近亲留下,这时才叫双方的父母及近亲相见。礼仪完毕后,继续进行酒宴,通宵达旦。 [春节习俗]达斡尔族人过传统的春节,腊月三十那天在大门口放两堆烟火,祭祖,祭众神。据传说,那天是神仙下凡巡视之日,各地将在日常所供的神位前烧香点蜡,供果品,求神拜佛,虔诚祷告,这种祭祀延续到正月十五为止。 三十晚饭一般不炒菜,就是粉条炖猪、羊肉,烀猪头,吃手扒肉。吃饭时晚辈们给长辈敬酒磕头。当晚去舅舅、伯父、叔父和岳父等近亲长辈家敬酒磕头。大年初一那天人们早早梳洗打扮,都换上节日的服装,走上街头,三五成群,逐户拜年,给长辈们请安、点烟、磕头。每到一家都受到热情招待,将全村走完为止。妇女们一般从初二开始拜年,身穿各种花色服装,给近亲的长辈们拜年。到外村走亲串门需过正月十五以后,见面后都有给长辈们磕头的习俗。 春节期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哈肯拜舞、打“包考”球(曲棍球)、毛得他特勒(拉棍)、赛马、摔跤、比箭、屋如古乐台勒(故事会)、讨乐卡其(猜谜语)、白乐苦那得勒(抓迷藏)等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到那天人人都往脸—亡抹锅底灰,不抹黑者不吉利。大人起床后取下锅底灰,先将自家的孩子抹上黑灰,东西邻舍和亲属之间对抹,打上花脸,嬉闹 齐齐哈尔的蒙古族风情 齐齐哈尔地区的蒙古族世居嫩江流域,是一个淳朴、剽悍、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生活习惯颇有独到之处。 [那达慕] 建国后,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族人民自豪地唱起“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之意,历来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而今,逐渐演绎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三勇绝技”(骑马、射箭、摔跤)外,还增添了电影放映、体育表演等项目。大会的饮食文化也很有特色。“手把肉”是首菜,即把整羊煮熟,用大盘端上桌。在大块地品尝手把肉的同时,烈酒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民诚心诚意地用烈酒招待客人,男女老少随着马头琴声,翩翩起舞,到处是欢乐祥和的场面。 [敖包会] 敖包,又称“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别道路和交界的标志。敖包始建于清代,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动。摔跤、射箭,尤其以赛马夺羊最为热闹。剽悍的骑手相互追逐,人欢马叫,争抢一只羔羊。抢到羊又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者。夜幕降临,月挂中天。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罕伯舞”。一曲优美的《敖包相会》唱出心声…… [蒙古包] 蒙古包又称穹庐、毡包。半农半牧地区采用固定式,放牧区采用移动式。二者外形都是圆形尖顶,以柳条、泥土为覆盖物,也有用毛毡围盖的。底部(哈那)以若干细木棍和毛皮绳相连接,成为圆形围墙。—上部(乌尼)是用长达2.3米,直径为数厘米粗的椽木与中间的“套脑”,结成伞骨形穹顶。“套脑”即天窗,用于进光、透气、出烟。门高约1.17米,宽约0.83米,分板门、毡帘两种。
    
黄土风情有哪些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片黄土高原孕育着恢宏、旷达、博大的气势,古老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沉淀出深厚的中华文化,浓缩着中国西部的黄土风情。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西北儿女高吼秦腔。从黄帝陵到兵马俑。从秦岭山脉到黄土高原。铸就了这块土地人文景象和自然景象的别样不同。 黄土高原上,有着古老农耕文化和典型黄土地貌特征的农耕民俗文化村,有着有鲜明地域和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有着体现“天人合一”建筑哲学的窑洞民居,有着绝无仅有的绿色郊游,有着异彩纷呈的香包刺绣、剪纸、皮影、泥塑、陇东道情,有着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这一切一切都是地地道道的黄土风情。
泰安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泰安民俗 民俗风情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只、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
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东岳大帝,慈祥可亲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应的神只信仰民俗。颇具规模香社组织,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展示了芸芸众生的心灵诉求。商贾云集的东岳庙会,宾至如归的山间客店,简便实用的泰山山轿,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泰山经济民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娱神乐人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勾画了泰山丰富多彩的社情民风。
泰山民俗是耸立在泰山人口头、行为和观念上的丰碑,是泰山人创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历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历史一样层层积淀,架构起深厚的传承基石,烘托着时代的风采。
泰山名优特产金奖和银奖获奖企业产品介绍
泰山女儿茶 泰山娃系列产品
"山口牌"食醋 "演马劲牛"牌牛肉
肥桃果酒 马家寨子香椿
"廖桥牌"御膳香油 "金太经纬"牌鸡肉鸭肉
"泰山御草"灵芝 “岱珍”牌野生菌
吉格格营养蛋 唐人牌泰山灵芝茶
亚细亚有机蔬菜系列产品 亚奥特牛奶系列
"鲁枰"牌银杏茶、银杏叶酒 “大辛庄”牌犬肉
桃木工艺品 泰山极顶牌生姜
亨利园食品 “金芭蕾”牌黄花菜
果都镇陈氏酱菜 鹤山绿豆粉皮
水浒牌皮蛋 “金子号”花生油
民俗节日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
公元1008年农历六月初六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
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的内容,三位一体,自古以来都十分隆重。
泰山国际登山节 9月6日—8日 泰山国际登山节已成为国家体委向全民推荐的健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