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是什么?工程造价的两种主要计价方式深度解析
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是什么?
定额计价以国家或地方发布的单位工程造价指标为基础,侧重于人工、材料、机械消耗的“量”和“价”的固定;而清单计价则以国家发布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编码为基础,列明工程内容,由投标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报价,侧重于合同的“量”的明确和价的竞争。
在工程建设领域,计价方式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目前,在中国,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是两种最主要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它们在计价依据、计价方法、合同形式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把握工程成本、有效控制造价、公平合理地分配合同风险至关重要。
一、 定额计价:以消耗量为核心的传统模式
定额计价是一种传统的工程计价模式,其核心在于“定额”。定额是指在正常合理的施工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工程量所消耗的劳动、材料、机械的消耗量标准。在中国,定额通常由国家或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1. 计价依据:固定化的消耗量标准
- 国家或地方定额: 定额计价最主要的依据是国家或地方颁发的各类工程定额,如《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安装工程概算定额》、《市政工程概算定额》等。这些定额包含了各项工程内容的综合单价,其中已规定了完成单位工程量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以及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的单位价格。
- 市场价格调整: 虽然定额中的价格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实际执行中,会根据当地的市场价格情况,通过取费标准、市场调节系数等方式进行调整,以反映市场供需变化。
2. 计价方法:套用定额,计算总价
定额计价的基本方法是“套用定额”。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 编制工程量清单: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出各项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 套用定额: 将计算出的工程量套入相应的定额子目中,查出其对应的综合单价。
- 计算直接费: 将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即可得到各项分部分项工程的直接费。
- 计算间接费: 在直接费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费率计算管理费、利润、规费等间接费用。
- 计算总造价: 将直接费和间接费相加,即可得出工程的总造价。
3. 合同形式:固定总价合同为主
由于定额价格相对固定,定额计价方式下,合同形式多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这意味着在合同签订时,双方就已确定了工程的总价,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商需要严格控制成本,以确保利润。一旦发生工程量或价格的较大变动,双方就需要通过合同变更程序进行调整,过程相对复杂。
4. 风险分担:业主承担大部分价格风险
在定额计价模式下,由于定额中的材料和人工价格相对固定,合同价格一旦确定,承包商的利润空间也基本确定。如果市场价格发生大幅上涨,超出定额或调整系数的范围,这部分价格上涨的风险将主要由业主承担。反之,如果价格下跌,承包商则会获得超额利润。
二、 清单计价:以工程量为核心的市场化模式
清单计价是一种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计价模式,其核心在于“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是由招标人(业主)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工程内容,按照国家统一的编码规则编制的,明确了工程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工程数量以及相应的清单项目编码。
1. 计价依据:工程量清单与市场价格
- 工程量清单: 清单计价最核心的依据是发包人编制的工程量清单。清单中只列明了工程内容和数量,不包含单价。
- 投标人自主报价: 投标人在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成本、市场行情、技术能力以及对工程的理解,自主确定各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 市场信息: 投标人报价时,会充分考虑市场上的材料价格、人工工资、机械租赁费用等信息,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利润要求。
2. 计价方法:清单综合单价法
清单计价的基本方法是“清单综合单价法”。其操作流程如下:
- 发包人编制工程量清单: 发包人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编制详细的工程量清单。
- 投标人投标报价: 投标人根据工程量清单,填报各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并计算出工程的总价。综合单价应包含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全部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等。
- 合同价款确定: 双方根据中标的综合单价和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计算出合同的总价。
- 工程结算: 在工程结算时,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乘以合同中约定的综合单价进行计算。
3. 合同形式:以合同价(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基础的总价合同或单价合同
清单计价可以采用多种合同形式。最常见的是以合同价(即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与工程量清单工程量的乘积之和)为基础的总价合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工程量发生较大变动,会按照合同约定的清单综合单价进行调整,这种合同形式既有总价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工程量变动调整的灵活性。另一种是单价合同,即合同中明确了各项工程的单价,结算时按实际工程量计算。
4. 风险分担:投标人承担价格和工程量变动风险
在清单计价模式下,投标人对所报的综合单价负责,其中包含了对市场价格波动和工程量增减的预期。因此,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市场价格上涨,承包商可能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如果工程量比清单中少,承包商的利润也会相应减少。这种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的价格风险和工程量变动风险,业主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三、 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关键区别总结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对比:
1. 计价基础不同:
- 定额计价: 以国家或地方发布的、固定的消耗量标准(定额)为基础。
- 清单计价: 以国家统一编码的工程量清单为基础,由投标人根据市场价格自主报价。
2. 计价方法不同:
- 定额计价: 套用定额子目,计算直接费,再计算间接费。
- 清单计价: 投标人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报出综合单价,结算时按实际工程量与综合单价相乘。
3. 价格的形成不同:
- 定额计价: 定额价格相对固定,市场价格通过调整系数或取费标准进行体现。
- 清单计价: 综合单价由投标人根据市场价格、自身成本、利润等因素自主确定,更能反映市场真实价格。
4. 合同风险承担不同:
- 定额计价: 业主承担大部分价格风险,承包商承担合同执行风险。
- 清单计价: 投标人(承包商)承担大部分价格和工程量变动风险,业主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5. 市场化程度不同:
- 定额计价: 市场化程度较低,价格受定额约束较多。
- 清单计价: 市场化程度较高,价格竞争性更强,更能体现市场规律。
6. 适用范围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定额计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方式,在保障工程质量和控制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清单计价因其市场化程度高、风险分配合理、有利于价格竞争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的计价方式。目前,国家大力推广清单计价,并要求新建项目优先采用清单计价。定额计价虽然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但其作用和地位正逐渐被清单计价所取代,并更多地作为清单计价的一种参考或补充。
总而言之,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虽然都是为了确定工程造价,但其背后的逻辑、方法和侧重点存在本质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计价方式,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